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的两项作品——《肉身计算》和《未知时空的光泽》成功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中国艺术界的顶级盛会,每五年举办一届,旨在展示当代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
《肉身计算》入选实验艺术展区,作品通过动态影像探讨人类与机械之间的关系,《未知时空的光泽》入选艺术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展区,作品以光影变幻呈现了一个奇幻的时空世界。两项作品的入选,充分体现了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在科技艺术领域和信息设计领域的的创新实践和探索。
作品介绍
《肉身计算》是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的最新作品。该作品通过将生命数据集AI化,结合动态装置艺术与影像艺术,探索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作品中的AI组件和机器学习算法收集、计算、存储并生成来自艺术家自身及其环境的生命数据。这些数据随后被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表达,展示在人类日常生活中被算法驱动的信息流。
“肉身计算”不仅呈现了科技对人类身体的重新定义,也探讨了艺术家在AI时代的角色转换——从技术的操作者变为AI艺术的监管者与合作者。作品通过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将“黑匣子”般的人工智能内容暴露在实体空间中,让观众直面科技与人类共生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作品《肉身计算》展览现场
作者姓名:郑达、艾敬、焦雪
作品名称:《肉身计算》
作品类型:实验艺术
展览现场:上海中华艺术宫
作品尺寸:
模块1-肉身机器:长 70 cm × 宽 70 cm × 高 70 cm
模块2-有机元Ⅰ:长 30 cm × 宽 30 cm × 高 140 cm
模块3-有机元Ⅳ:长 30 cm × 宽 30 cm × 高 140 cm
作品材料:电子综合材料、传感系统、透明机器结构、AI计算系统、无线互联系统、透明显示系统、有机液体
《未知时空的光泽》是一件数据化动态装置,旨在为观看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该作品突破了传统物理层面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整合自然数据,将观看者的感知系统延伸至百公里外的自然场域中,直观感受自然界原始力量的美。
作品通过远程获取风速、风向、空气质量等实时自然数据,并将其传输至装置主体,转化为驱动作品材料和形态变化的数据来源。模块化的作品以规则的阵列形式排布,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出绵延的张力,同时彰显了数学层面的序列美感。这种创作方式将自然与人类社会整合在同一维度中,超越了传统电子屏幕对自然信息的可视化方式,在公共空间中真实再现了“流动的自然奇观”。
作品《未知时空的光泽》展览现场
作品《未知时空的光泽》可视化界面
作者姓名:郑达、阳昊晟、董潇蔚
作品名称:《未知时空的光泽》
作品类型:艺术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
展览现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单模块:长 40 cm × 宽 40 cm × 高 40 cm
整体尺寸:长 291 cm × 宽 273 cm × 高 225cm(18个)
作品材料:电控调光膜、步进电机、互动传感器、信息可视化模块、智能数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