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X BOXES 策展人:俞可Curator: Yu Ke 艺术家:范勃、姜杰、苏新平、奚建军、颜磊、郑达Artists:Fan Bo, Jiang Jie, Su Xinping, Xi Jianjun, Yan Lei, Zheng Da 开幕:2020.11.16 Opening: 2020.11.16 展期:2020.11.16 - 2021.02.16Duration: 2020.11.16 - 2021.02.16 地点:悦来美术馆,重庆市渝北区悦城路30号Venue:YUE LAI Art Museum, No.30, Yuecheng Road,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China
“六个盒子”不是泛指的空间概念,而是特指被设计出来的六个艺术家的工作坊。展览希望艺术家用一种发展、变化的状态,探索被定义的“白盒子”美术馆空间如何完成自身与受众之间交流的命题。从今天对美术馆常态的角度看,每位来到美术馆的观众都是在一种规范的“公共展示-观赏制度”下,带着某种好奇,试图窥见艺术家关于现象、知识、个体和社会的不同阐释。在这种将艺术对象化的空间中,我们看到的作品其实脱离了它原来发生的现场,区隔了审美经验空间与日常经验空间。所以,“六个盒子”当代艺术展希望以艺术发生的第一现场实践一次对现有美术馆空间概念的再认识。回顾艺术展览的历史,或许能提供一种思路。20世纪60年代末,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提出“当态度变为形式”,他是第一个把美术馆看作“空间”的策展人:展厅里的作品没有按照经典的博物馆展览方式,而是任由艺术家来决定作品的呈现面貌,部分作品甚至保留了未完成的状态。如果说展览理念为人们带来巨大认知的改变,不如说这是策展的开放性与艺术家在空间中更自由的状态释放了艺术与观众对话的感染力。后来,希尔德·S.海因(Hilde S. Hein)在《转型中的美术馆》中观察到:人们不但开始怀疑美术馆中所生产的概念到底在表达什么,也无法厘清现实中美术馆展览与其它空间展览的区别,很多同样类型的展示活动,观众在商场,甚至在动物园也能看到。彼时,美术馆、博物馆面临着传统的美学发声者角色已经无法准确覆盖现实中自身功能与类别的困境,而不得不重新塑造空间的文化价值。在美术馆转型的讨论声中,美术馆职能的核心仍没有改变——空间生产。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推动下,发达的工业社会由传统的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将空间本身作为生产力要素,由此拓展了人们对“空间”认知的视野。人类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促进这一生产过程的诱因也一直在变化:从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文化艺术,一直到今天的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信息产生、传播和接受的方式,从过去印刷媒体的单向度输出变为今天数字媒体的双向交流和双面互动,而各种社交媒体形成的虚拟空间,也同步更新了我们关于空间以及空间内容的认识。网络传播的介质尽管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美术馆的生存拓展了更多样化的渠道,这种转变在后疫情时代线下展览重新开放的过程中变得尤其活跃,不可或缺地成为美术馆文化输出的常态。虚拟展览、网络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美术馆与互联网和媒体技术深度融合,使“美术馆”形成了有别于过去的表现形式。所以,今天美术馆现场作为最具公共性质的文化生产车间,在越来越多元的体验方式下,还能产生不同维度的认识吗?固定的展厅空间是否能外延成新的艺术有机体?艺术家对空间的考量还能形成什么样的文化生产力?观众能在展览中看到什么,而自愿地传递什么呢?这些疑问似乎并不仅限于图像、材料、媒介等艺术创作的传统范畴,“空间”将以同样的知识系统而成为策展人、艺术家共同面对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悦来美术馆以“六个盒子”展览来探索自身在空间形态、交流方式和文化价值上更多的可能性。展览将既有的建筑空间假设为六个形状各异的“空盒子”,邀请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艺术家:范勃、姜杰、苏新平、奚建军、颜磊和郑达,让每位艺术家成为“盒子”的掌控者,在有限的“自由”下,通过各具特点的现场创作来赋予这6个空间不同的内容、感知与想象。同时,六个盒子又将以自治与共治并行的空间叙事方式形成具有多重内容的复合场域,来突破各个被规划的容器,最终融合共生成一个新的空间状态。“六个盒子”中的创作将美术馆作为艺术实践的另外场域,重新理解空间与创作的关系,邀请观众“参与”艺术的内容生产。展览希望突破既定的空间秩序,实践一种属于悦来美术馆的交流方式,让作为“文化生产者”和“语境提供者”的美术馆用一种有别于过去的观点和态度克服个人、文化和审美经验的局限,深入理解人们语言、行为和意识的新状态,延展作品与公众的不同关系,实现关于空间与艺术之间“生产力”的讨论,重新找寻悦来美术馆在社区、城市中的定位。 俞可 悦来美术馆执行馆长